Blog焕新与AI的思考
status
Published
date
Jul 2, 2025
slug
20250702
tags
summary
探索博客优化过程中的新工具和技术,如Twikoo评论系统和BroadcastChannel,同时反思人工智能对编程能力的影响与挑战
type
Post
Blog焕新
虽然这个博客更新频率极低,也没有多少有价值的内容产出,更没有人看,但还是忍不住在闲暇时折腾一下。这两天主要对Blog的评论组件以及「白泽日志」的前端做优化。
此前,我一直使用 Cusdis 作为博客的评论组件。但是在某个时刻开始,在深色模式下Cusdis 的字体依旧显示黑色,基本处于不可读的状态,而且组件的窗口大小也有问题。我大概翻了一下博客的源码没找到可以修改的地方,尝试在global.css里强制修改样式也无济于事,故决定更换功能更强大的 Twikoo 评论系统。

在 Copilot 的辅助下,通过自然语言描述要求,并提供一些必要的接口、Twikoo的接入规范,很轻易就完成了Twikoo的集成。
Twikoo 相较于 Cusdis,提供了更丰富的功能,例如支持评论嵌套、Markdown 渲染等。其服务端部署通过 Vercel 和 MongoDB 的免费方案实现,也不会因为评论系统的切换增加额外的开销。Twikoo也原生支持了TG Bot的消息推送,无需额外配置webhook。
此外,我还在 Copilot 的帮助下大改了 BroadcastChannel 的前端界面,使其与Blog的视觉风格的基本统一。当前的效果仍然比较次,未来几天如果时间允许,我计划将博客顶部栏的动画效果和深色模式自动切换功能移植过去。


没想到在AI的帮助下,这两项TODO list里关于blog修复与优化在几个小时内就完成了。
关于AI的一些思考
这次对博客的更新也算不上太大的变化,不过是在开源项目基础上进行优化。对于一个熟悉编程的人来说,接入新评论组件(参考现有组件和 Twikoo 文档)或调整BroadcastChannel 的 CSS 样式,应该是轻而易举的任务。但对于我,一个接触过编程,但只停留在接触,说不上会编程的人来说,现阶段自己完全无法独立完成这些修改。
这种现状令人不安。造成像我这样的废物的原因,除了自身缺乏进取心外,生成式人工智能(LLM)的迅猛发展也难辞其咎。
LLM是好技术吗?当然。它不断拓展能力边界,帮助许多人实现了过去难以想象/实现的创意,当然也造就了不少人像我这样的残疾人。
有能力的人,把AI当奴隶使。借助AI将天马行空的想法落地。例如影视飓风最近的视频中提到的,用LLM理解视频的能力,模拟不同角色(如平台审核员或特定画像的观众群体)来优化视频节奏和内容,提升观众留存率;又例如设计行业用人工智能生成设计素材等等。


对于没能力的人,AI的应用场景就仅限于「辅助轮」。按照要求编写程序设计作业,是LLM最拿手的好菜。在这些「辅助轮」的帮助/荼毒下,这几年计算机专业学生编程能力的下限我估计会比5年前的学生低不少。不少学术研究也支持这一观点:MIT 的 Eric Klopfer 教授进行了一项实验,将学生分为三组,使用 ChatGPT、Code Llama 和 Google 完成 Fortran 编程任务。结果显示,使用 ChatGPT 的学生虽然最快完成任务,但在后续记忆测试中全部失败,而使用 Google 的学生全部通过。这表明,过度依赖 AI 可能削弱知识的内化和长期记忆。
不仅在编程领域,在LLM时代,我似乎连话都不会说了。经常写邮件,甚至回复IM信息时,都会先过一次LLM去润色我想表达的内容。基本就是全方位的认知卸载和失能。
像我这样的「LLM残疾人」虽然总归是少数,但我相信绝不是个例。一个四肢健全的人没了轮椅就不会走路,可笑至极、可悲至极。
这种情况亟需被改变。
但有时脑子里又会冒出一个观点:AI肯定也参与到实际的生产环境中。掌握基本的编程能力,足以应付框架的构建,以及(相比于多轮问答)更高效率的bug修复,是否已经足矣?更重要的是理解程序逻辑,设计思维。
只不过在我的观察中,辅助轮遍地的大学校园里「掌握基本的编程能力」真的不如人们期待的那样多,但有能力的人又一定比我想象中要多。
没有任何理由支持全靠AI去完成编程作业,但对于一个非行业人士,使用 AI 修改完善博客程序又何尝不是一种向善的利用。让更多人享受科技便捷是 AI 的初衷,但必须严格限制自己少去走捷径。
回想五年前、十年前的learner(特指与我当前相同的学习程度、周期的学生),掌握基本编程能力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,掌握基本的编程能力其实也没有这么难。多实践,多堆量,多用AI给思路,少用AI直接生成答案,这是我这段时间必须做的改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