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坛科普课堂有感
date
Dec 21, 2024
slug
20241221
status
Published
tags
summary
在天坛的科普课堂上,对于小孩求知热情的一些观察,以及自身学习状态的反思。
type
Post
北京小孩都挺好学、认真、记忆力好,个别挺自信。
家长带孩子去参加天坛的科普课堂,一些小孩对反射、节气、天体的运动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。更重要的是能在讲师讲完以后,复述出自己学到的内容,这种感觉特别好。
不论课堂上讲到的地日照射角关系,南北回归线,反射折射的关系等的知识点对他们的学习的实际帮助有多大,但今天的经历对于他们来说肯定是极有意义的。
一方面是在他们心中埋下了探索地理、历史、传统文化兴趣的种子。不是说他们未来一定会研究这个方向,我认为更重要的当他们步入初中,在地理课上学到南北回归线的时候,一定会回想起三四年级的冬至那天,他在天坛听过这两个名词,一定能提升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兴趣。
如果情况好一些的话,还能很快就上手地理的理论知识,形成正向的反馈。
正向反馈对于学习来说太重要了,在我初三那会儿学物理产生了一点的正向反馈,使我在那段时间里饱含着自学物理的热情,也将物理视为了一门我喜欢的学科。虽然好景不长。高中的时候语言与文学也尝到过一写正向反馈,但大学以后收到的反馈一次比一次负面。
趁着小的时候,试错成本低的时候多去体验、试着多去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结构化知识,也是一项终身受益的能力与体验。我在这方面就弱爆了。
被小孩的专注度惊叹过后,我深感惭愧,发现少年科普课程过半,我可能也生成不了结构化的知识,更不可能记得一些细节的知识点(比如课程中提到的屋檐设计等等的知识点我就没听进去)。惊叹过后,我也开始试着专注于当下的课程,刻意地区关注课堂内容,其实我也能记住冬至这天北半球太阳高度角是26.5度,太阳正照在南回归线上,夏至还是哪个节气的时候高度角为75.5度这样的细节,经过讲师的多次call back以后我也能浅浅概述今天学到的内容。
当然,前文提到的的正面影响仅限于真的有在专注的那几个小孩。在场也有几个坐不住的,或是像我一样只受到了课堂暖气的温暖,吸收到知识甚少的小孩。可能这也是一种筛选?
其实真的事在人为,要专注的话我也能记住些什么,也能产生一些发散性的思考。只不过现在的我可能在发散性想法出来以后,羞于开口请教,抑或是懒得翻查资料去考究。
比如,
- 天坛的「牺牲所」是什么时候被拆的?为什么被拆?
谜底
清末,八国联军侵占天坛,毁部分牺牲所屋宇。民国以后,牺牲所更是逐渐被林场、医院等占作他用,屡遭破坏。新中国成立后,其址遂成天坛医院,古建筑被渐次清除,今仅遗垣墙一段,滚墩石两座及柱础石十余块,经施工发现后,移至坛内斋宫南侧存放。
- 导览员提到某年故宫第一次翻新修复的时候,将天坛祈年殿带有满文的匾额?替换成只有汉字的。是重新做了一个匾额换上去吗?还有哪些部件是在修复工程中新做的?
谜底
1935年,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对祈年殿进行了修缮,带有满文的匾额被「更换」。至于当时是「更换」而不是「修改」,为何在后来不恢复原貌,笔者就暂不仔细考究了。
如果在现场直接询问讲解员,可能就可以快速地获得这个问题的答案吧。哈哈。
……
其实也不是蠢,也不是不会思考,只是庸。
最后还想再提一句,天坛给10岁儿童开始的科普课程虽然知识点不算太多,但确确实实是一个不错的科普方式。精心准备的地日相对位置模型教具、不同节气太阳照射祈年殿的渲染模型软件、用来展示不同太阳高度角的祈年殿实物模型,合适的课堂时长、合适的知识密度、有意识的call back与互动,真能算是一个不错的少年科普课堂。美中不足的就是有点高开低走,后面关于回音壁、日心石的内容只是一笔带过,也没把孩子们带出去实地看看,略显遗憾。
「冬至阳气起」,希望你我都能找回十岁小孩的那份对知识对未知的热情,以及那份与拧巴不沾边的姿态,去面对新的一个节气的循环。
事在人为,共勉。